生物医药的投资逻辑及机遇,生物医药投资行业情景
当2020年疫情开始冲击市场时,医药行业成为许多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见证了资金涌入,而现在则正在经历了“宿醉“效应。因为预期的变化,叠加全球动荡,医药公司估值泥沙俱下。然而,无论是私募基金还是公募基金在一季度都逆势增持了医药板块。
如今,医药行业中,发展速度最快,门槛也最高的细分领域就是生物科技了,这次我们就来聊聊生物科技产业的投资逻辑,以及投资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何为生物科技?
生物科技是战略七大新兴产业之一,是医药板块创新度较高的主流赛道。生物科技行业的主旨是利用最新的科技从以治愈现代医学不能够治疗的疾病从而改善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随着生物科技行业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的快速稳定增长,生物科技行业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销规模呈较快增长趋势。
目前,生物科技主要包含基因诊断、生物制药、血液制品、疫苗及其它人体生物科术的相关领域,代表了医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
中证生科 (930743.CSI) - 成份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iFinD,2022.4.30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医药产品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驱动行业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时也给资本市场的医药投资者带来了不菲的回报。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股市近 10 年来的走势看,医药行业都是长跑冠军,远远跑赢大市,长线牛股层出不穷,回报率显著高出平均水平。那么生物科技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呢?
生物科技的投资逻辑
从几年维度思考:过去 4-5 年是医药牛市,投资更重视“选好主线赛道的头部公司后享受估值扩张”, 医药板块自 2020 年 8 月起一直是宽幅震荡的行情,至2021年7月后开始破位下跌,之后一直没有发生可观的反弹。这其中,医保和集采常态化和扩大化、CXO 板块遭遇海外政策性风险、机构资金减仓医药板块是主要原因。2021 年下半年到 2022年就是医药牛市离去的过程,更重视“估值消化状态下的个股性价比”, 医药板块内部分化加剧,政策是干扰项不是决定项,医药长期看需求释放和跳跃式老龄化之后的确定性比较优势。
生物科技领域的特性在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壁垒及高收益的特点。对于生物科技而言,成长性和创新性是投资的核心关注点。
很多时候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成果都有不确性,烧钱却毫不含糊。一旦生物创新药研发成功上市,就会带来巨大的销售回报。而一旦临床试验失败,则瞬间血本无归,股价上天堂和下地狱只在一线之间。传统的PE、PB等估值法对生物科技企业不一定适用,对不了解其中估值原理的人不免感到深深的撕裂感。
所以,投资生物科技除了对这个行业有足够专业的知识外,真的是需要足够强烈的信仰。
生物科技行业挑战与机遇
新冠疫情爆发,对生物科技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整个行业发展提速,对生物技术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相信未来十年亦是如此。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前进,需将生物科技产业作为战略必争领域,加强规划、部署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的生物科技领域的市场前景不用置疑。并且随着国内医疗条件的进步、医保覆盖率充分提高,各种重大病症的治疗需求也逐渐得到快速释放。
生物技术将在“十四五”期间成为一大聚焦点,被培育成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居民健康意识逐渐提升的背景下,医疗保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尤其是生物科技所覆盖的创新药、疫苗、体外检测等科技创新属性较强的新兴领域,更是焕发蓬勃生机,具备长期的投资及配置价值。
但是想要真正了解这个行业,更多的是要对每个细分领域更深入的专业化知识,不然很容易就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这对投资者的要求会非常高。生物医药作为永远伴随人类的刚需赛道,天然少了周期性的干扰,所以这个赛道的成长性要胜过很多其他行业,爆出长期牛股的概率也大很多,之后有机会咱们聊聊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链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欢迎批评指正。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完整版风险提示函详阅易方达官网。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
生物制药的上游制药基础主要是由原材料、制药设备以及生物技术构成,其中,原材料主要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生物制药设备主要有生物反应器、培养基、灭菌设备、冷冻机等,其中生物反应器为生物制药最核心且最关键的设备。
产业链中游是生物制药的研发生产环节,生物制药的产品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疫苗、重组蛋白、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等。下游流通消费层主要是医药的销售和消费。生物医药外包服务CRO、CMO和CSO涉及生物制药产业链中下游。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总数中95%以上为仿制药,仿制药仍是国内医药消费市场的主体,但主体仿制药行业竞争力不高。同时,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革新,一些尖端技术将在药品开发过程中得到高通数量快速筛选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等越来越多的应用。
政府及宏观政策的支持,是促进生物医药行业规范发展的前提。一方面,国家不断选择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优、开放度高的区域,扶持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各地政府逐渐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先行,通过制定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各地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如泰州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武汉光谷生物城等。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国将重点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生物医药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大科技前沿领域攻关,其中包括基因与生物技术,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从这个顶层设计文件来看,建设国家实验室表明,国家大力扶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将优势资源向生物医药研发倾斜;国家提出“生物经济”的概念,明确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再次强调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生物医药行业成为“举国之力”重点发展的领域,故从政策方面来看长期对生物医药行业利好。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